【指导思想】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
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贯彻 2023
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贯彻省市区各级基础教育的相关要求,
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以高质量发
展为主线,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,秉持学校“润泽生
命,教育无痕”的核心价值理念,以“品质提升”为工作目
标。以新课标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为引领,深化“爱学课堂”
和学段衔接研究;优化“双减”工作策略,减负提质,促进
内涵发展;创新教研工作机制,选树培植教研团队、教研品
牌,提升教学研究质量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,为实现学
校教育高位快速优质发展不懈努力。
【重点工作】
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,本学期教学工作聚焦“全面提
升”,着力“五个推进”,紧抓“品质”创特色。扎实推进
新课程、新课标实践研究;持续推进“双减”工作优化;创
新推进数字化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;智慧推进全学段幼小、
中小衔接研究;特色推进提升教学教研品质。以实际行动,
为百廿实验高位优质发展赓续奋楫新征程。
一、扎实推进新课程、新课标实践研究。
1.聚焦新课标的精读细研。通过“1+1”学习活动扎实推进新课标的实践研究,即:
一刻钟主题教研加一场教学年会。一刻钟主题教研:从开学
前的第一次级部集体教研开始,各教研组在集体学习时间每
期一人主讲,用一刻钟时间围绕一个关键词结合前期集中培
训、主题自学就课标研读谈体会感悟,并整理相关内容通过
微信报道的形式展示交流,切实形成浓郁的深学氛围,促进
大家持续思考。一场教学年会,三月初,以《精研课标明方向
细琢课程提素养》为主题做一次教学年会,通过教师论坛、项
目团队表彰和课例研讨等多种形式,提升教师深度思考,推出
学科引领教师。借年会的召开总结 2022 年学校教学工作,为
新学期教学把脉定向。
2.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各级实践研究
按教研室指导意见,进一步做好新课标与现行教材有效衔
接的研究,聚焦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,积极开展大概念、
大单元、任务群、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专题研究。开学前,学校
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教
师参与区开学初集体备课;5 月初,围绕语文大单元教学做全
省教研研究成果分享;结合校级公开课、各级研讨会及赛课,
推出一系列聚焦课标的“爱学课堂”教学展示课,并作为教师
专业发展和考核的必要内容,在实践中细琢课程提素养。
3.做好“语文+”跨学科项目化特色工作
作为山东省“语文+”基础教育教研基地,学校围绕主
旨工作继续深化项目推进,结合学校百廿特殊的时间节点突出《沐百年风雨 润桃李满园》12 期校史主题项目课程,引
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,解决学科知识碎片化、孤立化以及知
识与应用疏离等问题,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。围绕立德树人
根本任务,以语言建构与运用、思维发展与提升、审美鉴赏
与创造、文化传承与理解为纲,以识字与写字、阅读与鉴赏、
表达与交流、梳理与探究等“语文+”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
活动为主线,立足全体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,综合
构建“语文+”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体系。突破传统语文教
学限制,从不同学科、不同学段延伸贯通,创新“语文+”
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,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知识、技能、
跨学科教学方式、跨学科评价策略等,做到协同共研、整合
开发、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,形成一体化体系。探索学校“语
文+”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新路径、新模式,形成
以“核心课题驱动、师生自主参与、专家跟进指导、成果研
创共享”的工作新机制。加强“语文+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
理论研究、行动研究和成果提炼,形成精品资源库和具有理
论特性的实践研究成果,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典型经
验。
二、持续推进“双减”工作优化。
“双减”的根本目标是减负增效提质,课堂教学是减负
的主渠道,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。学校扎实推进“双
减”工作,在做深、做实、做特色上着力突破。
1.加强新课程一体化建设。
学校依据 2022 版课程方案整体规化三级课程,融通整
合,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,建构了“五育”并举的“尽美”课程体系。课程站在整体育人、“五育”并
举的高度,跳出学科看学科,集各学科所需,融各学科所长,
既突出独立学科的育人属性,又注重多学科综合育人的重要
价值,从而使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
和接班人”这一根本任务有效地加以落实。本学期学校将进
一步完善课程顶层设计,围绕大学科观理念,从学科内部的
纵向贯通、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、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双向探
究三个维度,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,形成专业横向融合、纵
向贯通、多维集成的“尽美”课程体系,全面提升尽美少年
综合素养。
2.深化“爱学课堂”研究,重在强课提质。
“爱学课堂”研究在历下形成品牌,教师在实践探索中
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不断强化,关注学生的发
展,优化学习的全过程,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。学校将结合
前期研究,观课议课模式的研究,优化改进课堂教学的路径
和策略,构建体现“爱学课堂”不同的教学范式,利用现场
会成果推介、分享交流学习的过程,不断总结提炼“爱学课
堂”研究成果,打造教学品牌。
3.优化作业设计研究,切实减负增效。
学校根据《济南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意见》,加强
优秀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全过程管理。引导教师以
学科、教研组为单位强化作业研究,推行教学与作业设计一
体化研究,切实做到教、学、评一致,提高作业的有效性。
作业设计与布置基于课程标准,关注学科核心素养,充分尊
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、隔日差异,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。积极探索“基础作业+弹性
(特色)作业”的书面作业和实践性、 体验性、探究性等
多种作业方式,切实发挥作业激发兴趣、培养习惯、巩固知
识、提升能力、促进发展的育人价值。
教导处将继续规范常规月检制度,每月制定重点检查的
项目,特别是抓实集体备课、个人备课、课堂教学、作业布
置、批改、评价等关键环节,规范环节,细化内容。每月 25
日前组织检查、交流、评价,两月一次大学科教研或传达计
划时进行展评,以规范+优秀作为常规教学工作的底线,打
造卓越教学团队。
4.强化考试命题研究,关注素养导向。
新课程标准将学业质量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明
确要求,体现课程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实施、课程评价的
前后贯通,整体规划,体现教、学、评的一致性。以国家义
务教育质量监测为契机,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,树立教师正
确教学质量观,看基础谈发展,通过质量评价的数据分析,
指导教师科学精准的发现问题重点突破,不断提高教学质量。
以严谨的工作态度、科学的工作体系、扎实的工作作风促进
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5.重视视导促进各项工作发展。
随着区教学视导机制的完善,教研中心推出定向视导、
按需视导、专题视导、跟进视导等多种视导模式的工作指导,
学校将立足日常工作的扎实推进,在视导中形成特色经验,
做强品牌品质;聚焦问题疑难,解疑帮扶促提升。三、创新推进数字化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
学校依托济南市及历下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、教师
智慧研修平台和我校智慧校园应用系统,初步形成“融平台”
的概念及使用。
1.丰富教学资源建设。
探索“区域校园教育云平台”信息环境下,学校语、数、
英及其他学科融合应用的特色教学模式,开展基于学习终端
的个性化的教与学。借鉴学校已开展的 1:1:1 个性化学习
模式研究成果,在教学中全场景使用教学助手,借助信息技
术实现了前置性学习(自主学习单或自主报告单)、自主学
习、合作探究、评价反馈、目标达成等课堂环节的改革与创
新,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,不断锤炼出独具学科特色的创
新型教学模式。逐步完善优秀作业设计资源;着力打造学科
优课资源;建设新课程理念下试题资源库。发挥平台共建共
享的作用,智慧赋能教学教研,实现“智慧教学评”。
2.用好智能研修平台。
以智能研修平台实验校为基地,覆盖学科和区域。加强
智慧课堂的应用与研究,利用研修平台,开展区域、校级在
线教研和智能精准教研。借助精准教学系统,加快教学与数
字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,线上与线下有效融合,提高教学教
研的效率和质量。强教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平台的有效对接,
建构数据支撑下的教与学创新模式。通过学生作业数据采集,
形成多维度、多层次的分析报告,建立个性化学习手册,进
行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,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参加各级线上大规模教研活动,使之成为教师间相互学习、相互交流、
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。
四、智慧推进全学段幼小、中小衔接研究;
学校认真落实济南市《实施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“泉引
桥”工程的指导意见 (试行)》济教发〔2022〕9 号,发
挥小幼衔接和小初衔接教研共同体作用,贯通学段教研,遵
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,拓展有效衔接的方式方法,
深入开展教研贯通、课程贯通、课堂贯通的“三贯通”研究,
实现无缝衔接,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发展。
暑假至此,学校在“润泽生命 教育无痕”核心教育理念
指导下实施 “无痕衔接”适应教育。从“环境适无痕”“课
程润无痕”“课堂泽无痕”“陪伴教无痕”和“评价育无痕”
五大方面开展适应教育改革。为学生增设午休床、提供延时
加餐,研发“4+A”适应教育课程体系,设计半日主题活动
课程,打造游戏化、情景化、体验化的“乐学课堂”在人民
日报、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、宣传。
本学期,学校将以教研为引领,重点围绕小初衔,对接
省实验初级中学以“泉引桥”工程为切入点推进“中小衔接”
系列课程打造。紧紧围绕课程